
(一)
每逢重大歷史關頭,中國共產黨總是能夠科學把握歷史方位與形勢變化,制定正確的政治戰略策略,指引中國人民戰勝無數風險挑戰、始終走在時代前列。
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,研究制定“十五五”規劃建議,旨在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,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。
“在世界百年變局中,中國提供了穩定性和確定性?!鳖I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,五年規劃是一個獨特視角??茖W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,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,是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“密碼”。
現代化,寄托著中華民族的夙愿和期盼。自成立以來,黨帶領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強國復興。從“一五”到“十四五”,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,盡管遭遇過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,我們的意志和決心始終沒有動搖。
“中國式現代化,不僅僅改變了中國自己的發展,它同時也改變了發展中世界的現代化進程”,英國知名學者馬丁·雅克這樣認為。不少國內外學者表示,中國的五年規劃堪稱長期戰略規劃的典范,這種“長期主義”對全球發展理論具有創新性貢獻,成為理解中國的發展路徑及其全球角色演變的一把鑰匙。
當今世界變亂交織,為何人們“在中國,看到了未來,看到了信心”?
從世界視野看,中國式現代化至少破解了兩個“不可能”難題。
——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,在新時代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,這是人類現代化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創造。
——用8年時間讓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,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,致力于讓14億多人口一起邁向現代化,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。
這兩個“前所未有”具有世界意義,深刻表明“我們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,也是最偉大的”。
把“不可能”變成“一定能”,中國為什么行?
領航掌舵。既從戰略上統籌謀劃,又在戰術上精準發力。2024年9月26日,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,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,被譽為“宏觀調控的一次里程碑式出手”。“十四五”時期,黨中央帶領億萬人民一仗一仗地打、一關一關地闖,中國式現代化步伐堅實。
思想引領。深刻回答中國之問、世界之問、人民之問、時代之問,及時科學解答時代新課題。深入闡述新發展理念、作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、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理論……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現了我國現代化發展方向,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。
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,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。正是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,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,我們黨始終把握發展規律、掌握了歷史主動。
引領未來,中國做對了什么?
新時代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、高品質生活、高效能治理、高水平開放的偉大實踐中,蘊含著生動而深刻的答案。
(二)
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,“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”,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物質技術基礎。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錨、全球綠色發展的引領者。
“到2035年,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%—10%,力爭做得更好。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%以上……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?!鼻安痪迷诼摵蠂鴼夂蜃兓鍟希暯街飨贾袊乱惠唶易灾髫暙I。
對照《巴黎協定》要求、體現最大努力,中國承諾的這一目標,彰顯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國擔當。
一諾千鈞,言出必行。信心從何而來?
源于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,以新質生產力為支撐,高質量發展擁有強勁動能與綠色底色。
綠色低碳轉型是時代潮流。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,中國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路。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我們要走科技創新的道路,實施科教興國戰略,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,使我們國家能夠在現代經濟大潮中始終保持弄潮兒的角色。”
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,對推進發展方式創新起決定性作用。
從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,到集齊船舶工業皇冠上的“三顆明珠”,再到國家級綠色工廠達到6430家……“十四五”時期,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,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,我國經濟“含綠量”與“含金量”同步提升,高質量發展積勢蓄能、動力十足。
前不久發布的《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》顯示,中國首次躋身前十名。今天的中國,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人才資源總量、科技人力資源總量、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,成為創新“策源地”、新技術加速落地的“催化器”,實現從“世界工廠”到“全球創新中心”的躍升。
與此同時,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,成為新時代偉大成就和變革的顯著標志,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更加凸顯。
截至今年9月18日,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配額累計成交量達到7.14億噸;截至8月底,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270.61萬噸。這兩個市場通過碳抵消機制互補銜接,共同構成我國完整的碳市場體系,實現對減排主體的全覆蓋。
“十四五”時期,以“雙碳”目標為引領,協同推進降碳、減污、擴綠、增長,我國構建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體系、新能源產業鏈,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。國際人士感嘆:“大力發展綠色技術,通過綠色轉型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,中國正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典范?!?/span>
堅持走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之路,中國“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”,為人類現代化樹立起新的文明標桿。
今年的兩個坐標,提供了一個重要觀察維度——
一個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。如今,“兩山”理念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,也為全球綠色發展點亮了智慧明燈。
“中國將‘兩山’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領域,在發展方式上提供了一種令人信服的操作方案?!泵绹鷳B文明研究院副院長安德魯·施瓦茲認為,“這一理念有力引導我們邁向更可持續、更加公平的未來”。
另一個是《巴黎協定》達成10周年。中國堅持開展綠色國際合作,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賦能世界現代化。
在沙特,中企承建的阿爾舒巴赫光伏電站,將清潔電能送往千家萬戶;在非洲,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,點亮津巴布韋的農村……憑借持續的技術創新、完善的產供鏈體系,中國綠色產能降低全球綠色轉型成本,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。
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,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,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,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,這是中國引領未來的關鍵所在。
(三)
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把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,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匯聚起磅礴力量。中國擁有全球最具成長性的超大規模市場,更擁有最可靠、最深厚、最持久的力量源泉。
青海玉樹。今年8月,一場特殊的足球之約在這里進行——青超明星聯隊對決巴西銀河足球聯隊。賽前,非遺舞者翩然起舞、康巴兒女策馬揚鞭;賽后,外國球員到市區集市喝咖啡、吃披薩,一起跳桑巴、鍋莊。
既傳統又現代,既本土又國際,透過新的玉樹,世人看見“不一樣的中國”。
從大商場到菜市場,一個二維碼搞定;酒店窗簾自動感應,設備語音可控,還有機器人送餐……“中國游”熱度持續攀升,不少來華旅游的外國友人對中國的“科技感”“未來感”印象深刻。
敏銳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歷史性變化,把解決高質量發展問題與順應人民高品質生活新期待有機統一起來,創造性地把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過程變成挖掘發展潛力、增強發展后勁的過程。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創舉。
“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”“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”…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,體現了我們黨對“三大規律”認識的深化,彰顯了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。
城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、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。
上海,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窗口?!鞍炎詈玫馁Y源留給人民”,徐匯濱江,舊廠房成了美術館、綠地;黃浦江兩岸,濱江空間成為市民共享的“客廳與舞臺”。踐行人民城市理念,構建“一張床、一間房、一套房”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,讓更多新市民、年輕人實現安居夢。
10年兩次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,從“一個尊重、五個統籌”到“一個優化、六個建設”,從“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”到“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”……我國城市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,朝著創新、宜居、美麗、韌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邁進。
“十四五”時期,中央下發約1594億元補助資金支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;下發約600億元補助資金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帶動總投資1600億元……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,加快城市內涵式發展,目的就是“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、更舒心、更美好”。
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,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。
“千萬工程”,一份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樣本。之江大地上,20余年持續努力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,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,“強城”“興村”“融合”三篇文章協同共進。
“十四五”時期,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,到銜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,再到扎實推動區域協調發展、城鄉融合發展,“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民富”的圖景不斷繪就。數據顯示,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.8%,增速高于全國農民平均收入增速;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.56∶1降到了2024年的2.34∶1。
既要富口袋,也要富腦袋。
從村超、村晚火爆,到蘇超、浙BA“出圈”,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高漲。從寧夏西吉文學的“莊稼”茁壯成長,到廣東東莞保安、快遞員等素人寫作者綻放光芒,新時代大眾文藝百花齊放,億萬人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。
高品質需求牽引高質量供給,高質量供給創造高品質需求,神州大地上鋪展出波瀾壯闊的發展畫卷、民生答卷。
“十四五”時期,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60%左右,中國經濟釋放出持續的動力、活力和韌性,正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。14億多人口、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,從生存型到發展型、享受型,人民需求呈多樣化、多層次、多方面的特點,這是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和潛力所在。
民心是最大的政治,蘊含著創造歷史的強大動力。今年3月發布的《2025年愛德曼信任度調查報告》顯示,中國民眾對政府信任度繼續全球領先,對未來的整體樂觀程度也穩居全球第一。
高品質生活和高質量發展雙向奔赴,今天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,正在黨的領導下信心百倍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。
“我們要堅守人民至上理念,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”“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”,這是中國引領未來的力量之源。
(責任編輯:王威)